2013年4月7日星期日

東方上電台:大馬中文重度污染 網絡火星語大衝擊


近年大馬懂得使用中文的人都因一堆網絡「火星語」而搞得暈頭轉向。這些看不懂的語言是因為網民大量使用同音別字、相似音和多字合一、英文用語、廣東話用語、日文用語及符號標示在中文書寫中,順手拈來就包括「偶、醬、表、粉、銀生、杯具、XD」。
即興的網絡語言,已從電腦及手機走入青少年的日常寫作,許多中學華文科教師對學生在寫作中大量使用這種非規範語文頭疼不已。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執行秘書王國寶及華語會話與語音教學工作者葉佩詩一致認為,在我國這個多元種族文化、多方言的國家,已經承受著漢語以外不同文化、民族和宗教的影響,若火星文也大行其道,大馬中文水平將會岌岌可危。
這些火星語往往容易破壞語言或文字的穩定性和民族性,導致人們在過分地追求個性之余,進而失去了語言本身的內涵,這是否弊大于利?相信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華語會話與語音教學工作者葉佩詩認為,火星文在中國與台灣等地已經相當流行,由于我國青少年多從網絡吸收新的知識,自然也透過此平台步入青少年的日常寫作或交談。
「我們的國家是多語的國度,平日已經有不少人摻雜國語、英語等使用中文用語,如果火星文也流行使用將造成極大的危害。」
她表示,雖然曾聽聞「我的」變成「我滴」,「這樣」變成「醬紫」等詞,但目前的情況並未證明火星文已經根深柢固,因此暫宜以觀望的態度,視其發展而定。
「因語流音變,一些正規漢語的語音在轉化成火星文時有一定的特例,如醬(jiang)紫是把(zheyang)雙音節變成單音節。」
火星文標新立異
葉佩詩指,火星文的狹義是指少數人用這個符號標新立異,自我感覺良好,廣義是流行語言,其中包含各地(香港、台灣與中國)的流行語言,如宅男、港女、敗犬及剩女等。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執行秘書王國寶則認為,俗稱的火星文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及廣泛使用而產生的一種語言現象。
「火星文語言通常由英文字母、諧音詞、生僻字、生造詞及符號組成,具有從簡、從易、從邊、從形的特點。」
他認為,這也是自然語言在網絡上的一種變異形式,是語言應順時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尤其是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國家;漢語在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也一直承受著外來文化、民族和宗教的影響,進而形成現在的語言系統。
「火星文中的一些詞彙的使用還帶有不文明的語言現象,如草泥馬、TMD(他媽的)、QS(***)等字母詞出現在網絡論壇上,對青少年造成不好影響。」
王國寶也是出版社中文編輯,他表示,網絡語言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上的氾濫將為普通讀者和觀眾帶來很大的困擾,這種情形相信會持續發生。
專家補充:火星語興起 教師嚴把關
馬來西亞國中華文教師聯誼會副主席曾俊萍老師坦承,目前即興的網絡語言從電腦及手機走入青少年的日常寫作或交談用語,許多中學華文科教師都必須肩負把關重任,確保學子們能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正確的語言或文字。
她表示,一些老師對學生在寫作中大量使用這種非規範語文頭疼不已,但這個現象是否重度污染,還是需要視地方區域而定。
「學習上常見的火星文有醬紫、偶等詞語,大部分都是網絡語言的使用率比較多。而在書面用語上比較在乎學生使用口語化或英文字母的火星文作答。」
曾老師也是大馬華文教育理事會委員,也是雪州資深的華文老師。她認為,部分同學也常使用「超」字取代「很」字,這既不是火星文,也不規範。
「語言始終是歷久不衰的文明產物,也是大眾的約定俗成,所以可以具備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使用。如果大家最后能接受該詞語,也不太離譜的話,那應該可以列入詞典廣泛使用。」
曾俊萍老師比較在意同學之間常使用看不懂的簡化短語,造成師生之間的互動有障礙,因此她希望學生們能使用正確的語言,文字也要明白地表達其意思。
嘉賓開講:適度收納列語文規範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執行秘書王國寶指出,網絡語言的規範問題,我們要充分考慮網絡的虛擬空間性的特點,對其要以引導為主,承認它的自主性、開放性、創新性和包容性。只要做到文明得體,就可以讓它們自由發展。
「例如最近清華詞典也收入了2萬多的新詞,也有不少是來自網絡的語言,如包二奶等詞彙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表示,雖然應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讓其自生自滅,不約定俗成,但這並不等于語言工作者就無所事事,也不意味著語言使用者就可以不顧語言規律搞「語言創新」,而是應該根據字母詞語的生命力適時、適度、適當地加以規範。
「某些網絡詞語跟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密切關聯。若使用頻率高,詞語很快就能夠脫離火星文的領域受到廣泛人士使用,且漸趨穩定並具備構詞能力。例如宅男、哈日等新詞。」
王國寶也指出,老師首先需要瞭解學子誤用火星文是無心之失還是次文化的表現,就如同學生使用方言交談的情況一樣。
「語言需要規範才能更好的交流,畢竟語言不論口語或書面語只有符合社會規範才能達到好的交流目的。這也是為了保護國家、民族、文化的資源與尊嚴,使語言容易學習與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依場合對象使用 閒聊更暢快
華語會話與語音教學工作者葉佩詩說,如果只是朋友間的閒聊,使用火星文還是較為暢快,但若在學習上就有必要設定標準,因此往往場合與對象是我們轉換語言的條件。
「畢竟語言是約定俗成,而且語言還在不斷在演變,目前我們還是應該處于開放的態度去接受這些語言的到來。」
她表示,新創的字彙要從小眾走向大眾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該詞彙有能力走向大眾就代表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教學上如果遇到了學生使用火星語,我會盡量引導他們怎麼說正確的語言,透過語言的正反兩面同時施教。」
只適合網絡使用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執行秘書王國寶指出,漢語本身已具有深厚的根基,而且相關的語言研究工作一直都在進行著。在具備語言規範的前提下,火星文尚不至于會令語言失掉本身的內涵。
「基于網絡語言用詞自身的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必須強調它只能在網絡交流這一特定的環境下顯示出獨特的表達功效,適應網絡交際的需求。但由于使用空間僅限于網絡,對語境的依賴性較強,一旦離開網絡語境,意思很容易被誤解,甚至無法使用。」
全民呼應:語音教學更具挑戰
聽眾旭敬表示,其實大家沒有必要特別過度渲染火星文的威脅,畢竟目前人們所用的漢字意思與千年前的意思也是有所不同,文字會在時代的演進中不斷改變,因此到了網絡的時代,也可能因為其發達而變成另類意思。
「火星文中有些我可以接受如有『這樣』演變成『醬紫』可以接受。反之杯具本來就有它的意思,如果為其冠上悲劇的意思,未免有誤導民眾之嫌。」
他也指出,一些媒體所播放的廣告使用「美到」這個詞去表達女人的美色較為傳神,但是若使用「漂亮」這一個此就太過一板一眼。
不過,旭敬認為,在學校考試或作答的習題上就要回歸正確的文字標準。
對此,華語會話與語音教學工作者葉佩詩回應說,聽眾發言當中已經摻雜了英文單詞的使用,類似的語言交談若再加上火星文的運用,將使到語音教學更具挑戰。
「教漢語的過程中,我們講師會面對這些困難,部分同學聲母發不好的同時,還將火星文變成火星語照單全收,影響到正規的語言發聲。」
葉佩詩目前在瑪拉工大、韓新傳播學院等地方執教語音教學。她指出,習字、認字、朗讀、理解,這是中文漢字的學習特色,也是完整學習中文漢字的過程。
「現今時代我們已經因為電腦打字的方便失去了認字的過程,若加上火星文和本土多源流文化的打背景,我們在理解上就更加缺乏共識。」

開講嘉賓:王國寶(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執行秘書)
葉佩詩(華語會話與語音教學工作者)
電台主持人:鄧佩銀、梁金龍


转载自: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oriental/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8462:&Itemid=203

网络聊天语言(03-04-13)

之前的学期修了一堂社会语言学的课,对于因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些“新词语”有些涉猎。那天的电脑教学课,组别呈堂时也谈到了网络语言聊天的课题。

以下是我个人常会使用的网络词语:
1)GG  good game (完蛋了)
2)酱咯(这样的吧)
3)最近学生爱用的——草泥马、其娘之(他妈的)
4)表(不要)
5)我滴(我的)
6)zzzz (睡觉)
7)MM(美女)
8)呜呜呜(哭/伤心)
9)c u (see you )
10) tmr (tomorrow)

个人而言,我不常用网络词语,一来,聊天的对象都比较严肃,讨论时都不适宜实用网络语言(个人认为会视为不庄重);二,个人没办法使用太过可爱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太多都属可爱型),会被嘲笑。所以,以上所罗列出的网络聊天语言,属常看到"新词语”。

曾经网络词语的旋风出现,导致一班热爱华语人士非常担忧。大马的学生既要掌握好三大语言,回家却是学习方言,大家的语言能力看似非常,实质是半桶水。大马的华语教育已在艰苦的环境中慢慢的耕耘,学生学华语的机会也不多了,再遇上“不伦不类”的网络语言穿行,怎不叫华教份子担忧呢?

然而在東方上電台:大馬中文重度污染 網絡火星語大衝擊这篇评论中,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执行秘书王国宝指出,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我们要充分考虑网络的虚拟空间性的特点,对其要以引导为主,承认它的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包容性。只要做到文明得体,就可以让它们自由发展。王秘书长要给了我们定心丸,汉语本身深厚的根基不会因网络语言(火星文)而令语言失掉本身的内涵。

语言本身最实在、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传达讯息。只要接收信息者明白内容,这功能就达致了!可是大家别忘了,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还是有年龄上的局限。在现实中,大家还是使用规范的“大马式华语”吧!

Sugata Mitra: The child-driven education 观后感(20.3.13)

我总是相信,人像水,是随着环境(容纳器)而又所改变的。
今天的视频,给我很大的感悟。认知自己只是只爱批评没行动力的“虚伪”爱教育者。

    http://www.ted.com/talks/sugata_mitra_the_child_driven_education.html

视频中的主人翁是苏伽特·米特拉 (Sugata Mitra)。他出生于1952年2月12日,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学院的一位教育技术教授。他因“墙中洞”项目而得名,在识字率和教育上,“墙中洞”项目被广泛应用。他是NIIT荣誉退休的首席科学家,也是2013年TED大奖的获得者。
由于在30年的研究中覆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米特拉被伦敦大学赞誉为博学家

简单介绍苏伽特·米特拉的经典作品—— “墙中洞”项目http://www.hole-in-the-wall.com/


1999年“墙中洞”项目(Hole in the Wall,HIW)作为一个针对于孩子学习的实验第一次启动。实验起初,一台电脑被安放在德里Kalkaji贫民窟的一面墙亭里,孩子们可以免费使用这台电脑。[1]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在没有任何正规训练情况下,孩子们可以通过电脑轻松地学习。苏伽特称这种学习为鑿壁上網(MIE)教育计划。 这个实验在多地实验,在印度郊区有40多个“墙中洞”项目。在2004年,柬埔寨也实行了这实验。[2] “墙中洞”项目的兴趣点包括教育、远程展示、自发组织体系、认知体系、自然科学和意识。
“墙中洞”实验项目在流行文化也留下了烙印。印度小說作家外交官維卡斯·史瓦盧普读了有关苏伽特实验报道后,有感而发,创作了小说处女作Q&A》,随后改编为奧斯卡金像獎获奖電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回归正题,这视频中其中牵动我心的两句话是:

   “If children have interest, then education happens
           “A teacher that can be placed by machine should be.


是的,这也是我现在身为学生,之前身为老师常思考的问题。意识到有问题但不行动,也是徒劳的。现在社会的通病是,大家的行动力太少了。科技的方便导致人类越来越懒散,知道问题,找找几回觉得麻烦了就放弃。这也是为什么科技越发达,人类越退步。
没老师、语言不通、没时间往往是我们不做的借口,但视频中的印度孩子,他们是一定没老师,是一定语言不通,是一定能力去学习,他们还是做到了。难道你还大言不惭,我就是没能力吗?错,一切错就在于你没试,没行动,不肯去改变现状。小试几下,就觉得没收获,放弃。这就是你永远不成功的铁证。



I-earn 泰迪熊之旅

泰迪熊之旅

先谈谈个人的观后感。第一次观看这影片,我真的不了解它所想要表达的意涵。肤浅的看到,一只可爱的泰迪熊正在四处旅游,虽不明白,但是以我当时候对他的诠释是,这只泰迪熊是和平大使,把爱传到各个角落。

经老师介绍后,才知道原来,这只泰迪熊,背负着重大的意义。
这项“泰迪熊计划”是由“国际教育资源网 i earn" 发起的跨国际网络路文化交流活动,为听障小朋友开启封闭的世界,分享心中的秘密。老师在这计划中,帮助指导孩子记录与”泰迪熊“的经历,让世界各地的听障的孩子能透过泰迪熊的眼睛,让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了解彼此的文化与生活。

单纯的学习,快乐的成长一直是教师、家长想给予小朋友们成长的过程。吊诡的是,我们隐伏在社会的规范中教育孩子。补习、学习各项才艺才能在社会立足。我们往往忘了,最简单的事,也许是最多的收获。

再次,我有学习了。